昔有士人,名曰李清,居于江南水乡之畔,家境虽不显赫,然世代以耕读传家,清风亮节,为乡里所称颂。李清自幼聪颖好学,博览群书,尤好古文诗词,常以笔墨抒怀,志向高远,不屑于世俗之浮华。
及至弱冠之年,李清承继家业,勤勉耕作之余,更不忘研读经典,以求知若渴之心,探微索隐,学识日益渊博。其性淡泊名利,不慕荣华,常与友人相聚于竹林深处,品茗论道,吟诗作对,一时之间,名声远播,士子争相与之交游。
岁月如梭,李清步入中年,家道渐丰,然其心如初,未尝稍改。彼时,朝廷广纳贤才,李清虽屡获举荐,却皆以家中有老母需侍奉为由,婉拒入仕。人皆叹其孝行,亦赞其高洁之志。李清笑谓友人曰:“吾家虽无金玉满堂,却有清白之风,此吾辈之真遗产也。”
时光荏苒,李清步入暮年,子孙绕膝,家道昌隆。然其教子有方,常诫子孙曰:“吾家之兴,非金银之积,乃道德之传。清白二字,乃吾家之宝,汝等当铭记于心,勿忘先人之志。”子孙皆诺,以父之言为行事之准则,家声益隆。
李清晚年,更致力于乡梓教育,捐资办学,延请名师,使贫寒子弟亦有读书之机。其善行广被,百姓感念,称其为“清白先生”。及至临终之际,李清召集子孙,留遗言曰:“吾一生无他求,但愿吾家清白之风,能代代相传,流芳百世。”言罢,含笑而逝。
自此而后,李清之家,果如其愿,清白之风,历久弥新。子孙中多有才俊,或以文章名世,或以德行著称,皆能承继先祖之遗志,不负清白之名。后世之人,谈及李清,无不肃然起敬,以其为楷模,勉力前行。
夫清白遗产,非金银之所能及,乃道德之光辉,精神之传承。李清之家,以清白为本,故能绵延数世而不衰,此亦可见道德之力,胜于权势财富也。愿天下之人,皆能以此为鉴,修身齐家,共筑清白之世风,则国家昌盛,人民安乐,可期也。